Knowledge

商网学院六十七课:企业做社交化营销的误区

  “微博、微信更容易人格化,如果企业的社交化营销能建立人格属性,就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。”

  从2012年到 2013年,短短的一年多时间,勾志航就感受到了社交化媒体的巨大变化,如今,很多人不玩微博了,而微信则快速崛起,这样的变化在传统媒体领域是不可想象的。在社交媒体领域,很多企业还没有搞清楚微博营销应该怎么做,微博就已经衰落了。但是更让勾志航无奈的是,企业的社交化营销,思维单一僵化。

  例如,有的企业单独成立微博营销部门,每天只关注发了多少条微博,增加了多少粉丝,有多少转发量,有多少评论数量。为了追求这些所谓的“KPI”,却忽略了与消费者沟通是为了强化企业的品牌,是为了解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问题。有的企业做社交化营销,只做内容却忽视了营销的功能,有的重视娱乐,却忽视了品牌价值的传递,有的做社交化营销,缺乏全盘考虑,割裂地做各自的内容,与企业品牌的整体相脱离。

  有专业人士表示,现在很多企业做社交化营销,还是“各自为战”的状态,微博、微信部分各做各的,既不相互配合,也不考虑与传统的营销部分结合。“我们提倡的是整合营销的改变,一个事件、活动和热点的传递,需要借助传统媒体、线下活动和社交媒体的整合传播,而不是某个单一媒体的传播,目前看,每个单一媒体的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,所以必须整合。”

  “我们做社交化营销,必须了解社交化媒体的特性,我觉得微博、微信更容易人格化,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的微博粉丝数量往往不如其CEO粉丝多的原因。因为人格属性更重要,如果企业的社交化营销能建立人格属性,就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。比如形成与企业品牌类似的属性:趣味性、幽默感、轻松快乐,不能用传统媒体的沟通方式说话,一定要展现出鲜明的性格和风格。”肖明超表示。

  此外,在社交媒体上也很容易形成情绪,因为社交化平台的结构,消费者在上边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和想法一致的群体,也很容易找到抱怨的群体,出现情绪化的色彩,这样也可以形成热点。对于这样的特性,企业的社交化营销要更加注意,不要让一个负面的事件引导了受众的情绪,从而形成热点效益。